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先后有7位最高领导人,分别是:列宁、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他们分别领导苏联。
当1964年赫鲁晓夫被他的同事们合伙推下台的时候,当时竞争最高权力者是苏斯洛夫与谢列平,除此之外还有波德戈尔内、柯西金等人。可无论怎么看,未来的最高领导人都轮不到一没资历二没能力的勃列日涅夫头上。
由于竞争过于激烈,为了避免同归于尽,最后各方势力经过角逐和妥协,决定推举出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憨态可掬,胆小懦弱的,时任时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勃列日涅夫上位。
在10月14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一致通过了撤销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以及取消他的中央委员资格的提案,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但让所有人都想不到是,一个原本过渡领导人,居然能够掌控苏联十八年,而且让苏联达到了他的巅峰,同时也埋下苏联解体的危机。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便标榜恢复集体领导,与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形成“三驾马车”的权力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勃列日涅夫巧妙而坚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削弱集体决策机制。他首先掌控了国防与安全部门,然后通过人事安排将亲信安德罗波夫安插在克格勃,接着控制中央书记处,以至于苏共政治局会议越来越流于形式,重大决策早在小范围圈子里定调。
1977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一致通过”解除尼古拉·波德戈尔内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列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担任这一职位。从这一刻起,勃列日涅夫实现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身兼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国防会议主席,三位一体权力格局正式形成。这使得苏联政治史上一个标志性时刻就此诞生:在名义上持续几十年的集体领导体制被彻底抛弃,个人集权模式重新支配苏联的发展,并带着苏联走向灭亡的深渊。
1977年的权力兼并只是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彻底完成,宪法规定的国家元首职务与党的领袖职务合二为一,制度制衡被彻底抛弃。勃列日涅夫集权后,苏联政治体制出现显著变化,最高苏维埃的实际权力进一步削弱,沦为批准党中央决定的橡皮图章。
法律草案不再经过充分讨论,立法程序变得匆忙而形式化。国家重要职务不再由集体讨论决定,而是由勃列日涅夫及其最亲密助手决定,官员晋升取决于对个人的忠诚度而非能力,裙带关系盛行,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迅速晋升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便是明证。
外交、军事等重大事务决策权收缩到极小圈子,专家和部门的意见被忽视,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定就是由极少人参与决策而出台的荒谬政策。1970年代末期,苏联政治局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被称为“老人政治”,特权阶层壮大,腐败现象蔓延,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勃列日涅夫本人健康状况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但权力体系围绕其个人运转,即使在他明显无力理政时,决策机制仍然无法正常运作。这也是勃列日涅夫最终死在任上的根本原因。
勃列日涅夫到了70年代,就大权独揽。勃列日涅夫地位之所以稳固,就是他时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享受权力带来的生活才是勃氏的第一目标,勃列日涅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现状,方便自己和其他官僚们贪污腐败。当时苏联政权的核心问题不是腐败的存在,而是他们成了不受质疑的特殊待遇群体。既然如此,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因为最终的解释权都在他们手中。
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10月取代赫鲁晓夫上台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至1982年11月9日去世,一直是前苏联至高无上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一生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一件是给他人颁发勋章,另一件是给自己佩戴勋章。他的一生共获得了114枚勋章,网上称其为“苏勋宗”。
在勃列日涅夫看来,苏共高层不既然喜欢赫鲁晓夫的改革,那就统统废掉,于是干部任期制取消了、干部和军官的特权恢复了。他做了一辈子听命令的平庸干部,本来就没什么大理想,也不喜欢他人去折腾,他唯一的愿望是自己能好好活,别人也能好好活,顺便让苏联平稳地运行下去。
凭借“不作为”的技能,勃列日涅夫团结了大多数干部,这也是他能平安执政 18 年,并且寿终正寝的真正原因。因为只有勃列日涅夫在位,其他人才能放手食利,不必担心冒出一个愣头青,扰乱苏共高层的美梦。深谙此道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立即打出“稳定”旗号,安抚了那些被赫鲁晓夫改革吓坏了特权阶层。“不折腾”成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哲学,也成了换取支持的政治筹码。
特权阶层是在斯大林时代就有,对于高级别领导干部,他们享有政府别墅、特殊门诊、医院、休养所和疗养院、配备司机、专用汽车等,工资也比大多数人要高得多,还能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获得普通百姓买不到的各种生活用品。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特权阶层更加稳固,他们不用再担心被撤职甚至肉体消灭。而且特权阶层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这些特权阶层的作用就是巩固勃氏的统治,抵制各种形式改革,维持现状。
特供商店、专用医院、豪华别墅、子女优先入学...这些特权将官僚精英的利益与他的统治牢牢绑定。到后来,维持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已经不再是个人忠诚问题,而是整个特权阶层的生存问题。这样的后果就是,到了勃氏晚年,即使身体条件已经让他不适合当苏联最高领导人,他依然能选举为最高领袖,这是因为已经享受了多年特权的那些人不希望勃氏下台。只要勃氏在位一天,他们就能多享受一天眼前的一切。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时间长达十八年,占苏联整个历史时期的近四分之一。和同样长期统治苏联的斯大林一样,勃列日涅夫死后也是毁誉参半。对普通民众而言,勃列日涅夫时代似乎是段好日子。国际油价飙升让苏联赚得盆满钵满,政府用这些钱大幅提高社会福利: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几乎免费的住房和极低的公用事业费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但这背后是靠资源出口支撑的虚假繁荣。很少有人意识到,经济体制正在变得越来越僵化,创新能力正在枯竭。
勃列日涅夫一味地追求稳定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停滞,可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有时候“稳定”的代价,恰恰是未来的动荡。而选择性反腐带来的短暂秩序,最终可能酿成更大的系统性危机。
苏联的掘墓人勃列日涅夫,到底应该怎么评价,他的执政生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实际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高层领导普遍不用履职。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和权力,而国家大事则交给亲信。当时苏联政权的核心问题不是腐败的存在,而是他们成了不受质疑的特殊待遇群体。既然如此,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因为最终的解释权都在他们手中。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留给苏联的是停滞的经济、僵化的体制、蔓延的腐败和被压抑的社会活力。当他1982年去世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不到十年苏联就不复存在。
我是我,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胜亿配资-胜亿配资官网-十大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